#天下專欄 數位身分證,加速轉型關鍵一步
如果你有在網銀開過戶,或是註冊像 WeMo 共享電動機車等,需要確認國民身分、駕照等資格的數位服務,你一定有把證件拍照上傳,接著按捺數分鐘乃至數小時,等待驗證,才能真正開始使用服務,這種涼了半截的體驗。
但你或許沒有想過,這個流程有多麼可笑。
你可以想像第一次去某銀行 ATM 提款時,需要先把提款卡拍照上傳,驗證後才可取款嗎?或是第一次去某百貨公司消費,需要先把信用卡拍照上傳,才能買單嗎?
當然無法想像,因為提款卡、信用卡在智慧手機普及前,早就數位化、晶片化了。
因此,當你在消費時拿出一張現代信用卡,它會自動與刷卡機協作,以高度加密方式,把儲存在晶片內的卡號等資料,透過網路送到你的發卡行,以驗證這張卡的有效性、剩餘額度,並取得授權。所以無論是熟悉或陌生的店家,在你遞出信用卡後,往往一分鐘內就可完成簽單,提貨走人。
更有甚者,智慧手機業者近幾年還與發卡體系合作,把晶片卡本身也虛擬化了,成為 Apple Pay、Google Pay 等電子錢包,透過手機內建的指紋、臉部辨識,需要時再搭配簡訊一次性密碼 (OTP) 等多重因子,來驗證你這位消費者的身分。於是無需實體卡片,只要嗶手機,就可完成消費。
回頭看我們的身分證,不要說虛擬化,連晶片化都還沒做到,因此我們才會在每一次註冊過程中白費力、白等待。
況且,這個拍照上傳程序,問題很大。不僅因個人照相技術等問題,往往會產生 10% 以上的失敗率。服務提供商收到照片後,還得一張張用視覺去判斷真偽,不僅風險不低,也產生極大社會成本。更慘的是,任何人有機會暫時拿到你的身分證,或是將之拍照,都可能用來偽冒開戶,產生極大的資安、財產風險。
所以,身分證晶片化,並加上存取密碼,這是大勢所趨,不僅可以提升數位服務普及速度,加速我國數位轉型,更可大大降低社會成本與各種風險。
最後,晶片身分證需要讀取設備,應該開啟近場感應 (NFC) 功能,那麼國人就可以運用他們的智慧手機讀取,輸入密碼後使用,不需另外添購讀卡機與電腦。
這樣的數位身分認證與保護方式,才能真的普惠全民。